正文区域内容请使用tab按钮切换浏览

让“沉睡”资源“活”起来,为村级经济探新路 2024年11月14日 来源: 吕巷镇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默认 【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日前,走进吕巷镇和平村,孙阿姨的米糕工坊内,诱人的香气引得路过的人们纷纷驻足;18组“巷邻坊”点人声鼎沸,村民们一边话着家常一边做手工;原和平小学现场,工人们正干得热火朝天……

难以想象的是,不久之前,这些地方还是一片荒废破败、大门紧锁的萧瑟景象。“近年来,我们以集体增收、群众受益为宗旨,通过有效盘活现有资源,确保资产不闲置,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群众公共空间发展完备,为乡村振兴注入动力与活力。”吕巷镇和平村党总支书记骆建峰说。

农村旧仓库爆改换“新”颜

和平村18组原是2间仓库,在八九十年代是附近村民堆放稻草、农机等场所,先前仓库建筑因空关闲置、年久失修变得破旧不堪。“如果置之不理,等到房屋倒塌后势必造成资源的浪费,很多党员和村民都觉得太可惜。”骆建峰表示,只有为老房子找到“新”出路,才能真正赋予其新的生命。

1114_162709_998.jpg

这两年,和平村立足乡村振兴战略“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的要求,将旧仓库翻建改造、更新装修和陈设,将其打造为18组“巷邻坊”点。自建成投用以来,不仅让附近村民有了一个可以谈天说地、联络感情的活动空间,也为掌握传统点心制作、布艺裁缝、竹篮编制等技艺的“农家匠人”提供活动场所。在元宵、端午、重阳等传统节日里,周边村民一起制作汤圆、粽子、塌饼等农家点心,分享给辖区独居、五保户老人以及困难家庭,既让日渐式微的传统点心有了“用武之地”,也让重点人群感受到了邻里温情。“我和邻居们常说起,这些年大家的生活好了,农村的人情味却少了。仓库改造好后,大家活动多了,我感觉之前的人情味都回来了。”谈起这里的变化,18组的张大爷欣慰地说道。

企村共建激活乡村“沉睡”资源

和平小学曾是和平村最大的一所学校,也是村内承载着几代和平人深厚情感与回忆的地标性建筑,随着生源的持续减少和教育资源的整合优化,和平小学于二十多年前停止办学,所有资产就都闲置了下来。

1114_162731_425.jpg

骆建峰介绍表示,为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不让这份宝贵的资源沉睡,和平村将其以每年20万元的价格租赁给了一家公司,不仅盘活了闲置资产、也为村集体带来了每年超过百万的税收收入,原先的教学楼被改造为办公室和员工宿舍,宽敞的空间大大提升了公司的生产效率。通过村企共建助力村集体经济发展,为村集体、村民和企业带来了看得见的收益,解决了村内部分村民就业问题,可谓一举多得,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闲置资源“活”起来,成为农户增收新亮点

原三新村医务室在三新、和平两村合并后失去了原有功能,不再对外开放,常年大门紧锁。为了让村内资源“活”起来,和平村将该栋房屋租赁给农户孙阿姨,由其打造成米糕工坊,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并结合乔迁、满月、升学、传统节庆等不同主题推出口味丰富、形态多元的米糕,深得消费者喜爱,不少市民称赞“好吃、好看、好彩头”。通过村里搭建平台,加上自己的不懈努力,目前工坊步入正轨,孙阿姨高兴地说:“一年下来获得的收益相当可观,全家人的生活也得到了明显改善。”闲置资产的活化利用,在传承发扬吕巷本地传统点心制作工艺的同时,也让农户的钱袋子鼓起来,日子好起来,产业火起来。

1114_162750_300.jpg

通过盘活利用闲置资产,和平村不仅激活了乡村经济,更唤醒了深厚的邻里情感与文化传承。从香甜的米糕到“巷邻坊”点的欢声笑语,再到村企共建的繁荣景象,每一处都彰显着乡村振兴的勃勃生机。吕巷镇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吕巷镇将始终高举“三个百里”旗帜,持续探索“宅基共富计划”的有效实践路径,在依法依规的前提下,激活乡村经济“一池春水”,为乡村全面振兴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