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区域内容请使用tab按钮切换浏览

关于印发《上海金山现代农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默认 【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分享:

  • 上海市金山区廊下镇人民政府

  • 长期公开

  • TH410903120241514

  • 环境监测、保护与治理

  • 2024年09月11日

  • 2024年09月11日

  • 主动公开

  • 金农园管〔2024〕7号

  • 产生后20个工作日内

  • 环境监测、保护与治理

各有关单位:

经研究同意,现将《上海金山现代农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上海市金山区现代农业园区管理中心

2024年9月11日

上海金山现代农业产业园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实施方案

建设单位:上海市金山区现代农业园区管理中心

编制单位:上海申汲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2024年9月

目录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工作原则

(三)主要目标

二、重点任务

(一)科技赋能驱动源头减污降碳

1.深化节水抗旱稻种源研究及成果应用

2.数字化技术助力农用地氧化亚氮协同控制与精准管理

3.总结推广楼房养猪集约节约先进模式

(二)重塑生态农业,提升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

1.推进种植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2.推动甲烷和氧化亚氮协同控制的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创新路径

3.推进粪-沼-蔬循环绿色生态模式

(三)协同农业和能源领域,创新绿色能源制备和应用新路径

1.创建生物天然气入城镇燃气管网的商业化模式

2.生物天然气等量置换制备绿色甲醇

3.富裕沼气温室能源供给

4.农业建筑加装太阳能光伏电板

5.沼气提纯CO2用于温室微藻养殖

(四)构建减污降碳协同评价与管理机制

1.实施年度排放统计核算

2.构建协同评价指标体系

3.实施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动态评价考核

(五)建立减污降碳协同创新推进机制

1.依托“镇区合一”管理体制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创新

2.建立数字化监管系统

3.设立准入-清退机制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增强减污降碳技术保障

(三)加强政策创设

(四)加强宣传教育

(五)加强跨区域的联动与协作

附表一 金山现代农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项目清单

附表二 金山现代农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实施政策措施清单

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减排固碳,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绿色发展,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根据《上海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沪环气候〔2023〕12号)、《金山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金环〔2023〕39号)、《金山现代农业园区协同创新试点任务清单》和《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相关工作要求,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把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园区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锚定金山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科学把握污染防治和气候治理的整体性,以结构调整、布局优化为关键,以优化治理路径为重点,将绿色循环经济和低碳农业技术全面融入园区建设,完善处置路径,强化科技支撑,全面提高环境治理综合效能,实现环境效益、气候效益、经济效益多赢。

(二)工作原则

突出协同增效。坚持协同增效的原则,确保环境治理和经济发展的双重效益。强化目标协同、领域协同、任务协同、政策协同、监管协同,增强生态环境政策与能源产业等政策协同性,优化资源配置,合理调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和高效实施。

强化源头防控。紧盯环境污染物和碳排放主要源头,减少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产生。强化资源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加快形成有利于减污降碳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优化技术路径。统筹气、水、土、固废、温室气体等领域减排要求,优化治理目标、治理工艺和技术路线,加强技术研发应用,增强污染防治与碳排放治理的协调性。

注重机制创新。通过政策引导和支持,推动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模式的发展。完善管理制度、基础能力和市场机制,一体推进减污降碳,建立排放标准和监管机制,形成有效激励约束,有力支撑减污降碳目标任务落地实施。

鼓励开拓创新。推动技术创新,积极引进和研发先进的环保技术和工艺,提升污染治理和资源利用的效率。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强合作,开展多领域、多层次的技术攻关,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推动环保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创新管理方式,形成各具特色的典型做法和有效模式,加强推广应用,实现多层面、多领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三)主要目标

建立绿色循环农业模式,推进精准施肥、精准施药技术的广泛应用,引入先进的灌溉技术和智能化管理系统,优化稻田水分灌溉管理,降低氧化亚氮排放23%-41%,实现化肥使用率降低5%、农药使用率降低5%。推广楼房养猪的创新模式,优化饲养环境和精准饲喂技术,降低畜牧业的碳排放50%。建立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体系,将农业废弃物转化为资源,实现畜禽粪污100%的综合利用率,减少畜禽粪污甲烷排放50%。加强环境治理协同效应,利用农作物秸秆等生物质资源生产绿色能源,年产绿色能源生物天然气250万立方米,有机肥50000吨,减少CO2排放量约5500吨。将沼气提纯后分离的CO2用于温室微藻养殖,每年固定并转化180吨CO2,生产微藻浓缩液60吨。富裕沼气用于温室能源供给,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至90%以上。构建协同评价指标体系,全面评估环保效益,到2026年,园区单位生产总值碳排放量较2023年下降15%。

分年度工作目标与成果:

第一年:

(1) 建立绿色循环创新模式,初步建立种养结合的循环农业模式示范区,年产有机肥10000吨。

(2) 推进生物质能源发展,启动一个生物质能源商业化模式建设,年产生物天然气达到80万立方米。

(3) 强化环境治理协同效应,完成畜禽粪污资源化处理方式的推广试点,畜禽粪污资源化处理方式,覆盖率达到100%。

(4) 构建协同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水资源利用效率、化肥农药使用率、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率、秸秆回收率等指标,全面评估环保效益。

第二年:

(1)巩固绿色循环创新模式,完善粪-沼-蔬循环生态模式,年产有机肥30000吨。

(2)深化生物质能源发展,实现沼气提纯制天然气工程项目的全面推进,年产生物天然气达到150万立方米。

(3)加强环境治理协同效应,打造一个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减污降碳协同标杆项目。

第三年:

(1)深入推进绿色循环创新模式,实现农业生产内循环和粪污处理无害化,年产有机肥50000吨。

(2)加速生物质能源发展,建立畜禽废弃物生物质能源商业化模式,实现资源再利用,年产生物天然气达到250万立方米。

(3)进一步强化环境治理协同效应,打造三个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减污降碳协同标杆项目。

二、重点任务

(一)科技赋能驱动源头减污降碳

1.深化节水抗旱稻种源研究及成果应用

结合水稻高产优质特性与旱稻节水抗旱特性,推动节水抗旱稻新品种在水田与旱地间灵活转换种植,实现水资源的高效节约,节约50%以上的灌溉水资源,降低农业生产对水资源的依赖,有效减轻面源污染负担,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

加快推动节水抗旱稻新品种的技术研发,鼓励相关企业和科研机构积极开展高产优质、节水抗旱稻的研究与推广。每年至少推进1项节水抗旱稻种植技术研发项目,并优先引进节水抗旱稻种植与管理的相关企业,推动技术的应用。引进国内外领先、顶尖技术团队,促进节水抗旱稻新品种的推广,重点对接农业科研机构和专家团队,加快节水抗旱稻品种的国产化进程,提高产品质量的均匀度和稳定性。通过引进先进农业技术项目,加速节水抗旱稻种植技术的国产化,使产品性能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解决国内节水抗旱稻推广中的技术瓶颈问题。(责任单位:镇农服中心;实施单位:园区企业等)

2.数字化技术助力农用地氧化亚氮协同控制与精准管理

引入先进的灌溉技术和智能化管理系统,对稻田水分进行精准控制和实时监测。采用分阶段灌溉和间歇灌溉等技术,根据水稻生长的不同阶段需求,合理调节灌溉频率和水量。推广稻田旱作和浅水灌溉等节水技术,减少稻田持续淹水时间,降低甲烷排放。

引入现代农业科技,配备智能农业机械装置,实现对肥料和农药的精准施放,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依托上海迈佳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浩丰(上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生产主体的技术研发与推广,在露天菜地推广深施替代传统撒播的施肥方式,采用少量多次施肥和少量多次灌溉,减少氮素的淋溶和N2O排放。保护地蔬菜等设施农业采取“沼液有机肥+配方肥+滴灌水肥一体化”的施肥方式,结合少量多次施肥和少量多次灌溉技术,可减少氮素流失和N2O排放23-41%。通过智能设备精确控制农药喷洒,确保农药均匀施放在需要的区域,减少农药浪费和过量施用,降低对土壤和水体的污染风险。在园区创建启动2-3年后,精准施肥和撒药技术覆盖率达到50%以上,农药使用量降低5%,显著提升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有效减缓农药对环境的污染风险,保护农田生态环境。

(责任单位:镇农服中心;实施单位:上海迈佳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浩丰(上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园区企业等)

3.总结推广楼房养猪集约节约先进模式

以金山松林养殖场为典型案例,推广创新的楼房养猪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相比传统养猪方式,楼房养猪可以节省约50%的土地资源。推广精准饲喂技术,科学配制饲料,减少饲料浪费和氮排放,提高饲料利用率20%。引入智能化环境控制系统,通过实时监测和调控养殖环境的温度、湿度和空气质量,确保生猪在最佳环境中生长,相比传统养殖方式,智能化环境控制系统可使能耗降低约30%。

(责任单位:镇农服中心;实施单位:松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

(二)重塑生态农业,提升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

1.推进种植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大力支持种植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的研发、示范、应用和产业化,重点推进菌渣和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的高效处理与利用。依托金山区廊下镇蘑菇小镇建设规划,积极鼓励企业参与菌渣资源化利用项目,加速推进菌渣制作有机肥并还田,提升土壤肥力。通过稻秸替代麦秸、基料三次发酵和智能化管理等技术创新,推广绿色化种植技术,有效提高单产和亩均产值,使蘑菇小镇成为绿色智能食用菌栽培基地。推广示范区农户种菇增收模式和大棚食用菌栽培模式,利用收割后的稻秸秆开展大棚食用菌种植。积极鼓励富蓝农业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等企业参与菌渣资源化利用项目,建设农作物育秧育苗及特色农产品种植示范基地,创新“基质育秧+温室成秧”生产技术,利用廊下蘑菇小镇的废弃菌渣与木纤维、泥炭等原料复配,制成透气性好、保水性好、酸碱度适宜、有机质含量高的育秧基质,构建“水稻秸秆-食用菌-水稻育秧”循环经济产业链。

发挥廊下现代农业园区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及中央厨房链条式产业集群建设规划优势,重点实施域内秸秆离田资源化利用行动,对农田废弃物进行集中收集和分类处置。除饲料化利用外,鼓励园区内种植企业采用配比发酵有机肥生产、厌氧发酵沼气发电等低碳资源化循环利用方式,提升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处理水平。加快推动农业废弃物处理技术研发,依托廊下镇山塘村农业废弃物厌氧发酵处理中心,日处理农业废弃物量达15吨。离田发酵过程中产生沼气,剩余沼渣制作有机肥后还田,有效减少直接还田(尤其是水稻田秸秆还田)产生的甲烷排放。预计可实现水稻田 CH4 减排量 196.31 t CO2eq/年。

通过探索打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上下游产业链,推进标准化和规模化的废弃物收集、处理、转化、运输和储存,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资源化利用示范应用场景及商业运营模式。到2026年,菌渣利用率将达到80%以上,每年可生产约2.8万吨有机肥料,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减污降碳的双重目标,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

(责任单位:镇农服中心;实施单位:廊下镇山塘村农业废弃物厌氧发酵处理中心、富蓝农业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等)

2.推动甲烷和氧化亚氮协同控制的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创新路径

以资源化处置为核心,通过厌氧发酵技术替代传统的水处理排放方式,显著提升处理效率和环境效益。传统水处理排放主要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去除畜禽养殖粪污废水中的污染物,但其处理效率低、成本高,且易产生二次污染。相比之下,厌氧发酵技术具有高效减排和清洁能源生产的优势。厌氧发酵能够显著减少废弃物中的氨氮、硫化物和病原菌含量,处理后的沼渣、沼液可用于农田施肥,实现养分循环利用,减少化肥使用,有效控制甲烷和氧化亚氮的排放。到2026年,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到100%,日处理畜禽粪污1000吨,减少甲烷排放约50%,氧化亚氮排放约10%,化肥使用量降低5%,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责任单位:镇农服中心;实施单位:上海申汲廊能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松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

3.推进粪-沼-蔬循环绿色生态模式

开展农业生产内循环,在菜田种植过程中,充分利用有机肥料和沼气提纯后分离出的二氧化碳等资源,通过合理施肥和灌溉管理,提高菜田的产量和品质,降低农业生产的环境风险。建立粪-沼-蔬循环生态模式的示范基地,通过将养猪产生的粪便转化为沼气和有机肥料(沼渣沼液),再用于蔬菜种植,实现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年产有机液肥(沼液)8万吨,覆盖约12000亩土地的还田面积,铺设还田管道1.6公里。

(责任单位:镇农服中心;实施单位:松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三)协同农业和能源领域,创新绿色能源制备和应用新路径

1.创建生物天然气入城镇燃气管网的商业化模式

重点实施沼气提纯天然气并入燃气管网的方案,在畜禽养殖场建立完善的沼气收集系统,年产沼气量650万立方米;引进国际先进的沼气提纯技术,使提纯后的生物天然气甲烷含量达到95%以上,符合国家燃气标准。与市政燃气公司合作,建设沼气并网设施,确保提纯后的天然气顺利并入燃气管网,目标实现每年向燃气管网输送250万立方米的生物天然气,年减排二氧化碳约5500吨。

(责任单位:农业园区;实施单位:上海申汲廊能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2.生物天然气等量置换制备绿色甲醇

异地建设绿色甲醇制备中心,将生物天然气作为原料生产绿色甲醇,采取“异地接收、等量置换”的质量平衡法,等量提取农业园区内项目产生的生物天然气,制备绿色甲醇,供应上海国际航运公司,助力上海打造国际航运中心。2026年,实现年产约3000吨绿色甲醇的能力。

(实施单位:上海申汲廊能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3.富裕沼气温室能源供给

利用沼气作为温室能源的供给来源,将沼气直接用于温室设施的供热和供能,采用沼气发电和供暖等技术,为温室提供所需的热量和能源,建设高效沼气供热系统,将沼气通过管道输送至温室供暖,将温室设施的整体能源利用效率提高至90%以上,优化沼气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量50%。

(责任单位:农业园区;实施单位:园区企业)

4.农业建筑加装太阳能光伏电板

在园区内的两个蘑菇基地上加装太阳能光伏电板,将光伏电板安装在蘑菇大棚的顶部,利用大棚广阔的屋顶空间来捕捉太阳能。将可再生能源整合到传统农业生产中,能够降低能源成本,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在园区创建启动3 年后,蘑菇基地的太阳能光伏电板覆盖面积可达到80000平方米。

(责任单位:农业园区;实施单位:园区企业)

5.沼气提纯CO2用于温室微藻养殖

重点推进微藻高效固定沼气提纯CO2高附加值利用项目,建立畜禽养殖产业绿色循环体系,探索与落实微藻浓缩液作为畜禽养殖高端饲料的可行性及操作路径,加强相关技术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积极推进食用菌生长过程中CO2高附加值利用项目,实验摸索温室大棚种植利用CO2的规律性数据,建立相关模型,以期形成与国际水平相当的温室大棚生产控制系统。

依托上海申汲廊能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在金山现代农业园区松林楼房规模化生态养猪场沼气提纯项目(前置项目)中产生的CO2开展微藻固碳示范应用。对于微藻规模化养殖,形成配套集成工艺系统,实现全年微藻养殖稳定运行,固碳能力18m³,年CO2处理能力9万m³。通过推进微藻高效固定沼气提纯CO2高附加值利用项目,建立畜禽养殖产业绿色循环体系,实现畜禽养殖产业的绿色发展,每年固定并转化180吨CO2,生产微藻浓缩液60吨。同时探索微藻浓缩液作为畜禽养殖高端饲料的可行性及操作路径,将副产品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提高畜禽养殖的经济效益。

(责任单位:农业园区;实施单位:上海申汲廊能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四)构建减污降碳协同评价与管理机制

1.实施年度排放统计核算

引入第三方单位,系统收集、整理和分析园区内各项农业活动所产生的排放数据,包括但不限于温室气体、氮氧化物、甲烷等关键排放物质,建立科学的数据采集和处理机制,以确保数据的精准性和可比性。同时,制定严谨的排放核算标准和方法,以确保核算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每年形成详细的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并逐年对比分析,实现对年度排放变化的精准把控。

(责任单位:镇环保办;实施单位:园区企业等)

2.构建协同评价指标体系

构建协同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模型。以水资源利用效率、化肥农药使用率、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率、秸秆回收率等指标为核心,综合考量各方面因素,以确保全面、客观、科学地反映减污降碳工作的成效,确保评价结果科学客观。

(责任单位:镇环保办;实施单位:园区企业等)

3.实施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动态评价机制

由政府部门建立动态评价机制,定期对园区各项减排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重点关注关键指标的变化趋势和目标完成情况。同时,将充分考虑行业发展、政策调整等因素对减排工作的影响,每年发布一份《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动态评价报告》,为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责任单位:镇环保办;实施单位:园区企业等)

(五)建立减污降碳协同创新推进机制

1.依托“镇区合一”管理体制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创新

依托“镇区合一”管理体制优势,开展减污降碳协同技术创新及示范应用,着重总结园区农业种植增效技术和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等方面的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工艺和技术清单。通过“镇区合一”管理体制,将镇级行政资源和园区管理资源高度整合,实现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协调,全面提升试点工作的组织效率和执行力度。

2.建立数字化监管系统

建设减污降碳数字化监测服务平台,试点污染物、二氧化碳协同监测,接入用电、用水、碳排放等实时数据。构建碳污协同年度排放统计核算系统,根据实时采集的数据,采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和模型,精确计算园区的年度碳排放量和污染物排放量,开展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动态评价考核。

3.设立准入-清退机制

设立以引入高质量绿色循环的农业优质项目为目标的准入-清退机制,将减污降碳作为准入指标的核心内容,严格筛选农业项目的环境友好性和资源循环利用水平。设立定期跟踪评估和即时清退机制,对已准入的项目进行持续监督和管理。定期检查各项目的减排效果、资源利用情况和环保措施落实情况。

设立督促机制。通过定期检查和督导,确保各相关单位严格按照试点任务要求履行职责,推动减污降碳各项工作的落实。由镇环保办详细记录各单位的工作进展和任务完成情况,对工作成效进行公开评估,形成有效的监督和激励机制。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建设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由廊下镇牵头,统筹研究重大政策和重要工作安排,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指导督促扎实开展工作。定期召开工作例会评估试点进展,及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同时,制定详实的工作计划和时间表,明确责任分工,确保每个环节的有序推进。通过与环保部门、农业部门、科技部门等部门的紧密合作,共同制定和推广科技创新成果,优化减污降碳技术和管理模式。结合地方实际情况,确保上下政策取向一致、步伐力度一致。

(二)增强减污降碳技术保障

引入专业技术团队和推动科技创新项目,以强化技术支撑力量。同时深化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的合作,充分利用外部资源推动农业园区的技术升级,为其提供高效、可持续的减污降碳技术支持,以提升园区在环保创新方面的引领地位。积极争取、充分利用好专项资金和支持政策,鼓励园区内外科技企业和创新团队参与减污降碳技术研发与应用。支持开展包括智能监测与控制系统、生物质能源利用技术、绿色化农业生产技术等在内的关键技术研究,推动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强与本市其他低碳发展实践区、国内外低碳区域的经验交流与合作, 吸取优秀经验的同时,推进园区在资源能源、产业发展、技术引入与革新等方面的对外合作。

(三)加强政策创设

推行区域综合统筹规划、全过程帮扶指导、实施效果跟踪评估的精细化管理机制。研究完善重点任务支持政策,推进重大问题研究,强化正向激励和负面约束等措施。研究建立核算认证体系,探索农业碳排放交易有效路径。有序开展典型技术模式应用试点,打造一批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生物质能源开发等减污降碳协同标杆项目。

(四)加强宣传教育

充分利用各类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拓宽宣传渠道,加强对农业农村减排固碳良好做法和典型模式的宣传报道,形成多方合力推进的浓厚氛围。加强干部队伍能力建设,组织参与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业务培训,提升能力水平。加强宣传引导,选树减污降碳先进典型,发挥榜样示范和价值引领作用,倡导市民参与绿色出行、光盘行动、衣物再利用、造林增汇等活动。推动电商平台和商场、超市等流通企业设立绿色低碳产品销售专区,积极推广绿色低碳产品。定期举办专题培训和观摩交流等活动,选树一批有代表性的区域和实施主体,打造典型样板。

(五)加强跨区域的联动与协作

加强与田园五镇及相关区域的联动和合作。建立定期沟通机制,实现信息互通共享,确保各区域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协调一致。通过定期会议、专题研讨会和工作对接会等形式,各区域可以分享成功经验和创新成果。积极帮助田园五镇地区消耗秸秆,解决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引进先进的秸秆处理技术,将实现秸秆的高效利用。

附表一 金山现代农业产业园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项目清单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单位

责任单位

建设内容

资金需求(万元)

资金来源

项目占地面积(亩)

碳污减排效果与成本/效益

完成  时间

1

节水抗旱稻国际种源策源中心项目

上海市农业生

物基因中心

农业园区

以节水抗旱稻突破性品种培育和产业技术创新为核心,建设包括节水抗旱稻鉴定中心、节水抗旱稻创新中心、未来农业中心、设施区+智慧农场

/

财政+自筹

1014

项目聚焦节水抗旱稻系统性研究,形成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在节水、减排、降碳等方面发挥积极的生态效益,争取实现“1522”目标,即新增拓展 1 亿亩,增产 500 亿公斤、替代现有水稻 5000万亩、节水200 亿吨、减碳 200 亿公斤。

2025年11月

2

特色食用菌(上海荣美)工厂化生产配套设备项目

上海荣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农业园区

建设食用菌大容量立体培养库两栋(A1、A2)及生产配套设施、设备

/

财政+自筹

10

年可增加1.6万吨农林废弃物的转化利用,变废为宝,解决了因秸秆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每年可减少约2.4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

2025年11月

3

草菇工厂化生产项目

沃勒亚(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农业园区

冷库、菇房、管理用房、道路、设备等

/

自筹

35

引入先进的节能设备和环境治理技术,显著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推进菌渣制作有机肥并还田,提升土壤肥力。推广绿色化种植技术,有效提高单产和亩均产值。年产菇渣18000吨,可减排二氧化碳约10800吨。

2025年12月

4

农作物育秧育苗及特色农产品种植示范基地项目

富蓝农业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农业园区

水稻育秧中心、育秧育苗辅料配置车间、道路、配电设施等

/

财政+自筹

160

创新“基质育秧+温室成秧”生产技术,以廊下蘑菇小镇的废弃菌渣为原料之一,与木纤维、泥炭等原料复配成透气性好、保水性好、酸碱度适度、有机质含量高的育秧基质。每年可消化廊下蘑菇菌渣≧1万吨,可减排二氧化碳约6000吨。构建“水稻秸秆-食用菌-水稻育秧”循环经济产业链。

2026年11月

5

光明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上海金土地绿色农业有限公司

农业园区

土地平整、田间道路、明沟、泵站、过路管涵等

/

财政

973.35

实施域内秸秆离田资源化利用行动,对农田废弃物进行集中收集和分类处置。鼓励园区内种植企业采用配比发酵有机肥生产、厌氧发酵沼气发电等低碳资源化循环利用方式,提升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处理水平,每年可减少约2.4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

2025年12月

6

金山现代农业园区光明种奶牛场生物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

上海申汲廊能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农业园区

厌氧发酵系统(包括预处理单元、厌氧消化单元、固液分离单元、沼气净化单元、火炬、加药单元、废气处理单元等)、沼气提纯系统、沼气发电系统等

/

自筹

58

本项目处理廊下镇生物质废弃物,可有效解决养殖粪污和牛床垫料问题,不仅为环境保护作出了贡献,也为沼气工程提供了稳定的原料来源,年产沼渣约9.11万吨,年产天然气250万Nm³,年产沼液8.43万吨。相较于化石天然气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5500吨。

2025年7月

7

金山现代农业园区生物质循环再生中心(示范基地三期)

上海申汲廊能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农业园区

建设6兆瓦生物质电站,作为自备电厂提供项目绿色电力。投产后将作为上海市最大木质纤维废弃物循环再利用基地,

/

自筹

115

可基本满足年产8万吨绿色甲醇的保供需求,剩余原料将供新建的生物质电厂使用。

2025年12月

8

微藻高效固定CO2及饲料生产技术研发项目

上海申汲廊能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农业园区

330m2微藻养殖跑到池、二氧化碳混合罐、藻液浓缩离心机、饲料加工系统

/

自筹

0.5

开发藻种的筛选与规模化养殖技术,通过实验室控制条件和扩大培养的多步筛选方法筛选出适宜利用沼液营养、固碳效率较高的微藻品种,扩大养殖规模后用于高效处理沼气工程产生的沼液与CO2;开发微藻饲料的加工技术,并引入适宜的除菌技术,保证饲料的卫生质量。每年可固定并转化180吨CO2,生产微藻浓缩液60吨。

2024年7月

备注:项目建设内容以及资金等情况按照实际执行情况为准

附表二 金山现代农业产业园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实施政策措施清单

序号

任务内容

具体推进工作内容

完成时间

1

推动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创新路径

开创农业项目编制环评机制

2025年

2

沼气提纯CO2用于温室微藻养殖

制定出售产品藻粉的标准化政策

2025年

3

实施年度排放统计核算

加强园区碳排放管理,实施《园区温室气体排放源清单》发布机制

2025年

4

导入协同评价指标体系

制定协同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模型的政策框架

2025年

5

实施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动态评价考核

建立动态评价考核机制,每年发布《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动态评价报告》

2024年

6

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

推动减污降碳协同技术创新及示范应用,建立园区农业增效与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清单的发布机制

2024年

7

建立数字化监管系统

建立减污降碳数字监测服务平台,实施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动态评估政策机制

2025年

8

设立准入-清退机制

设立定期跟踪评估和即时清退机制、设立督促机制

2025年


公众意见

公文pdf展示区域内容请使用tab按钮切换浏览